11月17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员、黄永财博士、王海海副研究员应邀到访我校,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做了三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玉米科研领域发表的首篇Nature正刊论文的重要成果及背后的故事,这也是论文在线发表以来的全国首次公开学术报告。校内外800余名师生和科技工作者聆听了线上或现场报告会。会议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教授主持。
巫永睿研究员以“优质高蛋白玉米育种的分子遗传基础”为题,首先简述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提高玉米籽粒品质和蛋白含量的重要性,然后讲述了带领团队近十年来聚焦这一重要农艺性状,开展前沿研究并取得的系列原创性发现。重点介绍了团队通过构建高精度的野生玉米基因组,创制野生玉米和普通玉米的高世代近等基因系群体,结合高通量鉴定蛋白含量及遗传分析,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HP9,编码天冬酰胺合成酶4的该基因引入现代玉米后,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蛋白含量。该成果于2022年11月17日零时在线发表于Nature,是玉米高蛋白育种改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在低氮条件下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实现可持续农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黄永财博士以“一场非凡的科研之旅——起始,归来”为题,分享了他在母校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求学、中科院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他用诚挚感人的语言,将克隆THP9基因所历经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娓娓道来,通过自身的科研经历鼓励了大家拼搏奋进。王海海副研究员以“类胡萝卜素调控玉米硬质胚乳形成机制研究”为题,简述了玉米硬质胚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重点讲述了驱动蛋白KIN11在玉米早期胚乳发育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玉米早期胚乳发育分子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报告会期间,师生享用了学术大餐,收获良多,拓展了在玉米研究领域的学术视野,并通过踊跃提问和三位科研工作者的解答疑惑,大大激发了科研兴趣和热情。
巫永睿 研究员
黄永财 博士
王海海 副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
巫永睿,2000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和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2005-2007年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并在浙江省湖州市科技局挂职,担任副局长。2007-2013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瓦克斯曼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回国,担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更名为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玉米胚乳发育与遗传改良研究,在玉米蛋白品质调控与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系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Cell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2013年入选中组部海外人才计划,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黄永财,2015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20年6月 至今在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做博士后。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Bi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获得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年度优秀学生标兵,吴瑞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多项奖项,以及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和中国科协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基金资助。
王海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玉米籽粒发育和相关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Tree Phys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加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先导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