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研究生导师】王文明:手把手传承使命与情怀
人物简介:王文明,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特聘专家。2013年开始领衔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建设,2017年顺利获得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当选四川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2018年当选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区域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Nature Plants、Plant Cell、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等本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手把手传承使命与情怀
2011年,王文明留学回国投身到母校的发展建设之中,谱写了他“立德树人担使命,求实创新勇钻研,家国情怀记在心,团结和谐谋发展”的独有篇章。
身为植保学者,王文明具有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保护植物,喂养世界”。自2013年起他担任学校植物保护学科负责人,领衔植保学科建设,于2017年顺利获得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王文明会带领学生去深刻感受“植物是所有动物和人类的物质与能量源泉”这一理念,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的侵害意义重大。“王老师的上课方式很特别,他不用话筒,而是走下讲台,与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与讨论,可谓是‘沉浸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感”有学生这样评价。王文明注重研教结合,能密切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动态并融入到课堂。“课本上写的是,真菌主要以糖类作为碳源。但在上课前一天,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报道,脂肪酸作为主要碳源营养在真菌-植物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颠覆教科书的发现这么快出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在惊叹科学发现神奇之余,也更加期待王老师上课带来的惊喜”一位学生回忆到。
在研究生培养中,王文明秉持着“强农兴农,为国育才”的理念,对每一位研究生的课题都细致完备地设计,对每一个实验都手把手地教,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我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有一次王老师亲自教我给拟南芥做杂交,因为拟南芥的花很小、王老师又是近视,他指导的时候很吃力,但始终很严谨认真。正是这种勤恳、务实的工作精神,鼓舞着我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一位在王文明指导下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习的研究生回忆到。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科研都是一个漫长而寂寞的旅程,有着太多外人不得而知的辛苦。“难道做其他事情就不辛苦吗?”面对科研的艰辛,王文明很淡然,甚至科研的艰辛在他看来反而是一种乐趣。他的这种心态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一位在读的研究生说:“我们和王老师一起下田选种,王老师越选越高兴,脚步越走越快;我们越选越苦恼,因为脚步跟不上啊。”王文明常常跟学生说:“对待科研材料,要向对待女朋友/男朋友一样上心,每天早上到实验室第一件事就要看看它们、照顾好它们。”多年来,王文明自己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还记得那年我们的水稻材料需要测产数据,王老师为了减小每个材料长势差异,在田里光着脚板手把手带我们一株一株地把秧苗插完。田里面有很多坚硬的小石子,扎在脚上那个疼啊,但是他一声不吭。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是打心眼里尊敬王老师,我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严谨治学,认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洋溢着崇敬之情。
王文明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研一的时候我经常开小差,偷偷跑去踢球喝酒,科研不怎么上心。直到研二,王老师安排我去海南搞南繁,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被人信任是很幸福的。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努力工作、虚心学习,不想辜负王老师对我的信任。”获得2021届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王贺说到。由于科研工作的出色,王贺也顺利地留校任教。
王文明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也注重言传身教塑造学生优秀的灵魂。
他向实验室成员提出“SUCH”原则,即:Safe(安全),United(团结),Clean(整洁),Harmony(和谐)。这样简单的4个英语单词,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实验室成员的心中,许多已毕业的学生至今都能一口说出这些标语性的单词。
“人类核心价值观也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好,其实它们都反映了人们想要追求更好的自己与更好的社会。所以它们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更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获得传承与弘扬。”王文明总鼓励学生要有更高的眼界,要树立和追求远大的理想,以国家当前提出的任务与路线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综合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在集体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承担重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