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

首页 -- 开放交流 -- 对外交流 -- 正文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林汉博士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作者:余文阳阳/文 茹磊/图        审稿:戢俊臣        发布时间:2025-03-14        阅读量:

3月13日上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林汉博士应邀到访我校,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以矮牵牛为模式植物研究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和演化”的学术报告,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研究所等多个单位师生聆听了本场报告。报告会由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永财教授主持。

IMG_256

孙林汉博士以茄科植物矮牵牛为模式植物,开展植物自交不亲和研究。他讲到,S位点是一个复等位基因位点,有良好的遗传多态性,在植物自交不亲和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茄科植物雌蕊柱头的S位点编码负责毒性功能的S-RNase,而花粉的S位点编码负责解毒功能的SLFs家族(S-Locus F-Box Genes)。当花粉与雌蕊的S位点单倍型相同时,S-RNase就会侵入花粉管内并发挥毒性,阻止花粉管的伸长。当花粉与雌蕊的S位点单倍型不同时,SLFs蛋白将特异性识别非己的S-RNase,并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S-RNase。该工作严谨深入,对植物自交不亲和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孙林汉博士还将功能基因组学分析方法与演化生物学交叉,分析解读了自交不亲和核心基因的功能分化以及其在生殖策略中的驱动作用,为作物育种过程中自交不亲和利用和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在自由交流环节,孙林汉博士耐心地回答了参会师生的问题,详细解答了茄科植物烟草的自交不亲和研究及过程中的部分实验操作等问题。孙林汉博士的精彩报告,激发了大家的学术思维,获得了积极反响。

报告专家简介:

孙林汉博士,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兼任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The Plant Cell》助理特辑编辑(Assistant Feature Editor)。他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Huck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植物生物学博士学位。因在植物生殖生物学领域的突出成果,获第27届国际植物有性生殖大会Travel Award等多项学术荣誉。孙林汉博士长期致力于真双子叶植物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的分子演化与调控机制研究,以茄科模式植物矮牵牛为研究系统,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功能获得性实验及跨物种系统发育和共线性分析,揭示了S-RNase介导的SI信号识别网络及其在物种分化中的适应性演化规律。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The Plant Cell(2篇)、The Plant JournalPlant Reproduction等权威期刊,为作物自交不亲和性利用(如杂交制种)和远缘杂交障碍突破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本次报告中,孙博士将系统阐述他在矮牵牛中的前沿工作:基于功能基因组学与演化生物学交叉策略,解析SI核心基因(如S-locus F-box)的功能分化及其生殖策略进化中的驱动作用。

Copyright © 2020 四川农业大学.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9006192号-5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官方微信